第353章(1 / 2)

大明海寇 寒风拂剑 4546 字 11天前

在潭头镇第一次和谈并未取得进展之后,于孝天便乘船暂时到了海坛岛,现如今海坛岛整个都已经被海狼所控制,原来岛上的十几座墩台烽燧,现如今全部被海狼接管,而且海狼在海坛岛西岸,还开始构建起一座临时的码头,供海狼的战船和商船驻泊停靠,或者是避风补给之用。

在海狼彻底控制海坛岛之后,原本混乱不堪的海坛岛上的局势开始得以控制,原来这里作为一个孤悬于海上的大岛,历来都是倭寇和海盗以及通海商贾们的聚集之地,海盗们和商人们在这里进行交易的场所。

近些年来随着海狼逐步强大起来之后,海坛岛一带的海盗数量日益减少,但是小股海盗还是时常出没于海坛岛附近,并且时常会偷偷的上岛,补给或者偷袭岛上的渔村。

海狼虽然一再加强对这些小股海盗的清剿力度,但是这些海盗其实就是一些渔民,没事的时候捕鱼,遇上机会便会化身为海盗捞上一笔,所以一直以来,海坛岛上人口数量都很少,偌大的海坛岛上,总人口不足三千人,另外还有几百名驻守岛上的官军。

这些官军平时也从来不思缉盗之事,甚至于本身就时常身着便装干海盗的买卖,所以海坛岛上生活的渔民积年累月都生活在这种恐惧之中。

现如今海坛岛被海狼正式控制,这种混乱的局面才算是开始得以彻底的扭转,登岛的海狼部众,将岛上有限的渔村进行了一番清理,将渔村的渔民彻底打乱,以户为单位,进行了重新的安置,这么一来平时忙时捕鱼闲时为盗的渔民,被打乱监控起来之后,便只能老老实实的干他们本行了。

但是有了海狼的管控之后,这些渔民的生活也就变得好了许多,他们基本上可以依靠捕鱼来满足生活所需,自然而然也就不愿意再去干刀口上舔血的买卖了。

另外海坛岛上可用于拓荒耕作的土地面积很大,另外岛上有大量的草地可以充作牧场使用,加之海坛岛四面环海,在南方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养马的牧场,唐宋时期,这里便是官府的牧场,在元朝的时候,这里也作为官府的牧场使用。

在岛上四处还可以看到原来旧时留下的牧场的痕迹,可见这里确实是一处条件相对比较不错的放牧之地。

而海狼现在最缺的就是马匹,不管是以前他们控制的南日岛,还是眼下的淡水、基隆等地,都不太适合充当牧场放牧之用,这也是于孝天趁着这个时候,将海坛岛拿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必须要提前给自己的陆军做好一些准备,以后万一有朝一日,他要率领陆军在陆上纵横的时候,临时抱佛脚去搞战马,恐怕是来不及了。

所以在海狼部众登岛之后,迅速的便对海坛岛进行了一番细致的查验,在岛上划出了一大片区域,正式成立了海狼集团陆军养马场。

在于孝天的命令之下,海狼集团将他们辖地之中,各处散养的各种马匹都集中了起来,开始运往海坛岛养马场,在海坛岛开始进行繁殖和饲养。

另外从天启五年开始,于孝天便已经派人北上,到辽东一带和东江军进行接触,甚至是想方设法的跟鞑子接触,一方面向东江军输出粮食等物,一方面向鞑子输出一些奢华的消费品,通过这样的手段,初步在辽东一带,建立起一个初级的商业网络,将海狼的商品输入到辽东一带。

但是作为交换,奉命北上做生意的人员,并不以金银作为交还物品,而是以马匹作为交换物,将获取的马匹分批用船南运,最终运抵南日岛进行私养。

但是目前这样做基本上都是赔本买卖,后金鞑子也不是傻子,他们虽然也喜欢海狼输入给他们的各种奢侈品,可是他们也知道战马的重要性,对于以马匹交换这些商品,他们还是具有相当警惕性的。

而东江军毛文龙所部,对于战马也看得很紧,毕竟他们在辽东要依靠战马作战或者逃命,没有战马是万万不成的,而毛文龙手头也没有现钱,对于海狼输入给他们的粮食他自然举双手双脚欢迎,可是却经常拖欠货款,给海狼打白条,就算是用马匹结账,也往往都是用老马或者伤马,这让在辽东做事的海狼人员很是不爽。

经过两年下来,海狼虽然朝辽东输出了大量的物资,可是换回来的马匹数量却相当有限,总共也不过只有四五百匹,其中大部分还都是老马或者阉马,就算是这样,因为长途运输,船上的运输饲养条件有限,加之马匹也不适应在船上的生活,在朝南方运送途中,有近一半的马匹都死于运送途中。

最终能抵达南日岛的马匹数量,总共也只有二百多匹,其中体格健康可以作为种马使用的牝马数量,更是在挑选之后,仅有区区三四十匹,其余的根本不适合做种马使用,只能先驯养一段时间,将其身体调理好,交给陆军使用了。

至于以前他们到处想办法搞到的那一百多匹马匹,其中大部分都是身材十分矮小的滇马或者是杂交品种的马匹,这些马匹有些身材连驴子都不如,当战马委实可怜了一些,当然以后不会用这些马匹来进行扩繁驯养了,只是临时集中起来进行驯养一段时间,暂时供给军中临时使用。

所以虽然海狼占领了海坛岛,并且圈起了一片巨大的牧场,可是现如今牧场中的马匹数量,却实在是少得可怜。

好在于孝天现在还并不太着急,毕竟眼下距离天下彻底大乱还有一段时日,他还有机会做准备,现在先把框架搭起来也算是不错了,以后通过各种手段,他相信有朝一日,海狼是可以组建起一支可用的骑兵的。

趁着这段时间没有什么事情,于孝天便在海坛岛上驻留了下来,顺便视察了一番海坛岛各处的情况,并且指使海狼部众,在岛上一些地方构建起灯塔,以供以后过往船只在夜间航行使用。

当然海狼其它成员这段时间肯定是闲不下来的,既然这次未能和官方达成协议,于孝天当然不会让手下们收敛的,相反他从潭头镇回到海坛岛之后,立即便通令各处统领加大对陆上的袭扰力度。

所以在于孝天离开闽江口之后,分布在福建沿海一带各处的海狼部众,都卯足了劲,开始加大了对陆上袭扰的强度,而闽江口一带活动的海狼船只,则干脆便将闽江口彻底封锁了起来,所有船只都不许进出闽江口,搞得在福州一带做买卖的海商们是叫苦不迭,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的找官府,请官府赶紧想办法解决眼下的麻烦。

一时间福建沿海各处警讯此起彼伏,告急求援的文书满天飞,纷纷飞往了福州城之中,搞得福建三司衙门上下是一片紧张,一个个是苦不堪言,一时间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应付这种局面了。

熊文灿作为福建巡抚,当然也会在第一时间得到这些消息,但是熊文灿并没有表现出太过紧张的情绪。

钱孝成回到福州之后,便将这次他们在潭头镇和于孝天和谈的情况仔仔细细的给熊文灿说了一遍,众人商议一番之后,更加确定了于孝天的真实想法。

至于陆文衡这一次潭头镇之行,可以说被于孝天搞得是灰头土脸回到了福州城,少不了也要去给熊文灿汇报一下此行的情况。

熊文灿对陆文衡好生安抚了一番,让陆文衡回去歇息,在陆文衡回到府中之后,才发现意外的又收到了海狼方面给他赠送的一份厚礼,甚至于李宜还亲自登门对陆文衡道歉了一番。

陆文衡听了李宜的解释之后,这才明白了为何于孝天会在潭头镇这么刁难于他,不由得哀叹了一声,看在这份意外的厚礼面子上,他也只能认了,谁让他自己倒霉,摊上了这等事情,不该出头的却让他出头,吃瘪也是在所难免的。

其实于孝天并不想得罪陆文衡,陆文衡整体上在福州为官,官声还算是相当不错,而且他在福建为官时间很长,在福建官员之中有较高的声望,既然于孝天以后要在熊文灿这棵大树下面乘凉,但是也并不想把陆文衡这样的人得罪到极点,所以虽然在潭头镇的时候,他处处和陆文衡作对,可是事情结束之后,这种误会还是要解开的,要不然的话说不定陆文衡什么时候便会给他下个绊子,虽然他不怕,但是能减少一些麻烦,还是减少一些麻烦比较好。

甚至于连钱孝成在回到福州之后,也暗中收到了一份不菲的厚礼,这让钱孝成更加放心了下来,对未来的招安之事,也更加充满了信心。

在众人的斡旋之下,十多天之后,于孝天再次收到了李宜发给他的消息,说熊文灿已经确定,五天之后依旧在潭头镇等候于孝天的光临。

于孝天看罢消息之后,哈哈大笑了几声,吩咐做好出发的准备……

(今天要特别鸣谢gzg1972的打赏!多谢支持!另外今天更新晚了,奉上一个大章吧!呵呵!)

第二百七十一章 相谈甚欢

“罪人于孝天,参见抚台大人!在下姗姗来迟,让大人久等了,还望大人多多包涵!”于孝天当再次来到潭头镇的时候,迎面便看到一群人簇拥着一个面色白皙,留着五缕长须,身着绯色官袍,胸前锦鸡补子的官员正在微微的打量着他。

于孝天虽然从未见过熊文灿,但是搜集的情报早已被他烂记于心,眼前的这个当官的,身为二品官员,在整个福建,也唯有一人,那就是当今的福建巡抚熊文灿。

在走近熊文灿之前,于孝天便远远的开始打量起了这个未来他的大树,不得不说熊文灿这个人的卖相还是相当不错的,这么多年来在官场中打滚,使得其养成了一身特有的官员的气质,当无人比他更高的时候,朝那里一站,颇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势。

熊文灿虽然已经五十多岁,可是平时保养的却相当不错,看上去最多也就是只有四十来岁左右,腰杆站得挺直,双手负在背后,颇有一种稳健的感觉,两眼虽然不大,但是微微睁开的时候,却让人产生出一种精光闪烁的感觉。

总而言之,熊文灿很好的表现出了一个上位者的气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只是简单的朝那里一站,便自然而然的成为众人关注的核心,令人无法轻视。

当然于孝天也很清楚,这是因为这里没有人比他官职更高的缘故,如果这会儿这里站着一品内阁大学士这样的大员,抑或是当今皇帝,哪怕是魏忠贤一党的几个大将在这儿,恐怕熊文灿就不敢有如此表现,铁定会谦恭的一塌糊涂。

不过这也并不影响于孝天对熊文灿整体的观感,虽然熊文灿比不上历史上大明末年像洪承畴、卢象升等人那样的辉煌,可是毕竟也在历史上曾经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的人肯定也是非等闲之辈。

而眼下这个熊文灿可以说是他今后一段时间的饭票,于孝天自然而然不会像对待陆文衡那样对待他了。

所以这一次于孝天过来之后,便主动放低姿态上前对熊文灿见礼,当然少不了肚子里面还是要腹诽一番的。

熊文灿在于孝天率众走近之前,同样也在观察着这个传说中的人物,他先前也对于孝天算是做足了功课,把能搜集到的于孝天的信息都搜集到了。

所以虽然于孝天还没有率人走近,他便也一眼从海狼人群之中认出了于孝天。

不过想要认出于孝天确实并不算困难,因为于孝天的个头显得太高了,这样高度的男子,在大明是很罕见的,除了一些达官贵人的子弟,数辈都营养良好,普通百姓家的子弟,是万难长得这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