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2 / 2)

小鱼跃农门 一树樱桃 3074 字 1个月前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杨三爷哈哈大笑起来:“果真识得字的,好孩子,咱们也不做别的想头,你能让他们能写得自己的名字,多识几个字,就是对村里的大恩了。”

里长叫了村子里的几个老人,将唐娘子母女要教村里孩子识字的事说了,自有那欢喜不尽的父母带了礼物到观里去答谢。当然也有近一半的人家觉得庄户人家的孩子识字没必要的,便不当回事。

唐小鱼也不在意,要来的便来,不来的便不来。只是人家送礼都不肯收,推辞不过的,便留十个八个鸡蛋或是一小口袋米面,旁的坚决不肯要。

每日吃过晌饭,各家的孩子便自备小木条凳到了清心观后头小山坡下,跟着唐小鱼学字。

唐小鱼自然不会上来就教他们《道德经》,而是先找了些木条子,十几个孩子自己给自己钉了个沙盘。

河边淘来的细砂淘净晒干了倒在沙盘里当纸,另找粗细合适的木枝削了皮缠上麻布当笔,这样学字便不用纸笔钱,孩子们玩得也高兴些。

等过了三天,这些孩子们拿着自己的沙盘给父母们看他们写出来的自己的名字时,不少家长都哭了起来。

唐小鱼把删删又减减的三字经拿来当教材,上午学认字,下午带着他们玩,玩石头,玩沙子,玩树枝子,边玩边教他们简单的加减乘除。这些孩子别看拿着树枝写字有多别扭,对学算术却是充满了兴趣的。

这些孩子以前闷在家里头不是调皮就是捣蛋,自打去清心观上了学,就像有人给他们套了个无形的嚼子,一个个收心老实了不少,村里人更是高兴。

冬天活计不多,这些孩子只上午下午各学一个时辰,多余的时间会上山砍些柴。过冬的木柴大多在秋天就准备好了,孩子们拾了柴,等聚的多了,便会约着一起背到十里外的县城里头去换点铜钱帮补家里。

唐小鱼没事也跟着他们拾了不少柴,见着一个晴日,捆好柴垛便要跟着那些半大孩子一道进城去。

这是唐小鱼头一回离开唐娘子出门,唐娘子少不得千叮万嘱了一番,又叫着两个大些的姑娘拜托她们照顾小鱼,这才依依不舍放她走了。

这群孩子像放归山的小雀儿,叽叽喳喳地一道走。

进宝家老三推了辆板车,把大家的柴都堆上,两个扯着绳子在前头拽,两个在后头推,倒也省了不少力气,少男少女们便说笑打闹着一路上县城里去。

如今天下还算太平,这路也是大家都走熟了的,孩子们拾柴要换些果子零嘴吃,这都是他们自己得的,家长们自然不会贪他们那点子辛苦钱,在家里猫着也憋闷,去城里的日子便是家长们给孩子们的假日,他们自己高兴得了不得。

同行的杨大牛不住跟唐小鱼说着城里好玩的去处,两个姑娘也拽着她说这说那的。

唐小鱼在这些孩子们眼里已是有大本事的人,虽然嘴里不叫先生,但心里是把小鱼当先生一样敬着的。进宝家老三叫小山,总是想让小鱼坐到车上去,小鱼死活不干。大家伙都在下头走,她一个人坐车上算什么?只说自己走得自在,动动身子还能暖和些,小子们这才作罢。

县城里头果然热闹多了,没到晌午,街上行人不少,街旁店铺里有热腾腾的杂着发面香气的白雾升上来,村里来的孩子们都咽了口唾沫。

白胖胖的大包子是干豆角和猪肉沫剁成的馅子,暄发的面有一种甜香味儿,像是人拿了把小勾子,不时在他们心上勾一勾。

一大早上路,又正是长身子的时候,少年们馋得慌,却也都很懂事,没一个蹿过去的。

将柴推到城里头一间不大的酒楼易记的时候,少年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来。因为易记的掌柜有亲戚是住在阳明村的,掌柜对这些村里的孩子挺照顾,给的钱也公道,所以他们打的柴都是送到这家店子里的。大牛先进去跟掌柜打了招呼,不多时便有一个小伙计斜眉耷眼的到后院里翻捡车上的柴禾。

“还行,挺干硬。”那小伙计嘴角松了松,从搭裢里摸了一把铜钱数了数递给大牛,“照着老规矩,一捆柴四文,这儿的量看着差不多十三捆,给你们三十六文钱。”

大牛听了还挺开心,收了钱正要道谢,小鱼眉头一皱开口说:“不对吧,四文钱一捆柴,你怎么只给我们三十六文?差了。”

那小伙计眉毛一竖:“哪儿来的小丫头片子,识数不?十三捆柴,当然就是给三十六文!快收了钱走,不识数就别耽误我做活。”又指着大牛,叫他把柴从车上卸下来。

往常听话老实的大牛却不知怎的站着不动了,嘴里只说:“哥你是不是算错了,再给算算。小鱼说不是这个数。”

那小伙计平日唬这些山里孩子都唬惯了的,见有人挑事儿,当时就卷了袖子:“怎么着,看着吴掌柜有远亲在你们那儿就想讹钱了不是?不守本份老实做事,倒挑起老子毛病来了。你们识数不识,能从一数到十不?”

一个性子泼辣的女娃子叫了起来:“你埋汰人呢,谁家不会打一数到十?小鱼儿说你算错了钱定是你算错了。以往我们来送柴,回去分账总分不匀,定是你给的数不对。”

“呸!你们自己不会分钱倒赖上我了。爱给给,不给就把这破柴拖走了,咱家不收了。”那小伙计趾高气扬的,等着这些孩子低头认错,领钱回家。

谁知道这里头一个身量不高的小姑娘突然笑了起来,招手就叫大牛就拖车子。

“这家不是厚道人,总共五十二文钱就能贪十六文下去,可见平时是怎么欺负你们的。咱们这柴又干又好,换哪家不能卖。这就拖了走。”

那小伙计倒有些慌了,他没想到这些往日打一棍子放不出一个闷屁的乡下小子们怎么就犯了倔,送进来的柴禾要拖出去。

这里头的杨小山是跟掌柜打了招呼的,一会若是掌柜问起,他也不好交待。

“得了,你们远来一趟也不容易,我再多给你们几文就好了。”

听了小鱼的话,谁还愿意啊,他们没小鱼算的快,一听这伙计坑了十几文钱,心里早蹿了火,一个个又跳又骂,拉着车就要出门。小山气得要去前头找掌柜的说,被小鱼拦了。

“走,就到易记门口卖柴去。”

☆、第6章没钱啊!

九个孩子把车往易记酒楼门口一戳,真把柴给卸了下来。

“便宜卖咧,上好的干松木柴,一捆只要五文钱,两捆只要九文钱咧!”小鱼双手拢了喇叭,声音清脆响亮,当街就吆喝起来。

这街上摆摊子的人不少,但像小鱼这么能放得开,把吆喝当唱山歌的人不多,因为家家都要烧柴,又见来卖柴的是些半大小孩子,便有心照顾他们。上好的木柴在市面上是差不多要五文钱,这小姑娘还说买两捆可以省一文,那些当家主妇听着有一文钱可以省,便围了过来。

“买两捆省一文,那我要是买三捆呢?”一个胖婆娘笑嘻嘻地摸了摸柴禾问小鱼。

小鱼说:“嫂子您要是买三捆,就给您减两文钱。”

那胖婆娘听小丫头不叫她大娘而是叫嫂子,觉得自己颜面还算鲜嫩,心情大好,叫跟在身后的汉子扛了三捆,数了十四文钱给她:“一文钱就当嫂子送你们买果子吃的吧。你们小小年纪,也不容易。”

“谢谢嫂子。”小鱼儿嘴甜,把钱收了继续叫卖。

卖没两声,就见易记的掌柜走出来:“你们不是把柴送到后院去了?怎么这会又在我家门前卖?”

孩子们都退到一边,脸上现出一些怯意来。他们被那小伙计贪了钱自然是气愤,但又怕得罪了掌柜,回家里被父母责骂。乡下孩子很少进城,他们的心里,城里人几乎算得上是另一个物种,特别是能写会算的掌柜,跟他说话都没多少底气。

这里头也就小山和大牛胆气壮一些,小山刚要向掌柜的告状,却见小鱼叉手对掌柜行了一礼,细声细气地说:“掌柜爷爷一直对我们帮扶着,家里长辈每每提起来都说您心善和气又讲诚信,所以叮嘱我们送柴都要送到易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