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正自憧憬着千叟宴的盛况,听的胤祯突然一下把话题拉到兴西学这方面来,登时就大为警惕,推广倡导西学可不是小事,在宗室子弟中推及,他还只担心把西学用于火器,大规模的在民间推广,就不是应用于火器那么简单了。
大清的西学完全是靠来自西洋的传教士传播的,而传教士的主要职责却是宗教传播,跟传教士学习西学,必然要被灌输西方宗教、文化、世界观等思想,这些思想与大清的统治基础——儒家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西洋人虽然也宣传君权神授,可令人无法忍受的是,他们宣扬的是神权高于君权,在大清推广西学,无异于向大批士子灌输西方的宗教理念——神权高于君权,这不仅会引发两种思想的猛烈撞击,甚至可能引起儒家思想的崩溃,对大清而言,那是难以想象的灾难。
康熙对这一点看的十分透彻,这也是他明知西学的实际应用远远大于国学,却一直不允许在民间传播西学的根本原因,在京城的传教士不少,他身边就有不少传教士,南怀仁、白晋等人都不止一次的向他灌输西方宗教思想,企图引他入教,企图通过西学的吸引力在大清推进他们的传教事业。
康熙也正是因为洞悉传教士的目的,所以一直将传教士的活动范围局限在京城、广州两地,后来才应胤祯的请求允许在上海驻留。
四年前,胤祯在京城办希望义学,请传教士授课,康熙之所以允准,一则是考虑到不能总是假手于西洋传教士,总得培养一点大清自己的西学人才,二则,传教士在京城也在传教,不在乎多出几个教民来,京城毕竟是天子脚下,他根本不担心能搅起多大的风浪来。
但胤祯请求在各地推广西学,可就不是小事情了,默然半晌,康熙才道:“一直以来,你对西洋的防范,更甚于朝中诸臣,你可曾想过,在各地推广西学,会引起怎样的后果?”
胤祯虽然知道康熙严禁在民间传播西学,却一直未琢磨透康熙如此做的真实原因,听他这话的意思,在各地推广西学,竟似不利于防范西洋人,他顿时也是一头雾水,思忖了半晌,也未能想到传教士身上,他只得道:“儿臣愚顿,还望皇阿玛点拨。”
康熙暗叹了口气,才道:“那么多义学,你让何人来教?”
一听这话,胤祯登时醍醐灌顶,原来康熙是担心传教士借机传教,他忙欠身道:“回皇阿玛,各地义学,儿臣打算从六、七岁的孩童培养起,所谓的西学,便是数学、几何、物理、化学、医学、自然等科,当然,六、七岁的孩童不可能一下接触学习那么深的知识,儿臣准备先授国学和基础数学,国学不用儿臣操心,基础数学,儿臣年前这几日就编撰出来,届时还请皇阿玛指正。
至于教数学的外傅(孩子老师),一般的士子把教材看过几遍都能胜任,根本不用传教士授课,五、六年后,现在希望义学的孩子也可以赴各地任教了,有这时间,西学的各科教材,儿臣也定然会组织人编写出来了,从头至尾,根本不用西洋的传教士插手。”
老十四竟然是这个打算?康熙听的一楞,弄了半晌,他根本就没打算利用西洋的传教士?他那个希望义学培养出来的人,根本就是为推广西学储备的人才?这个老十四,想的还真是长远,谁能想到他当年创办希望义学,竟然有着如此深意?
既然是不用传教士,仅仅只是单纯的学习西学,康熙还能说什么?不过,想到胤祯方才说编撰数学的基础教材,他不由起了好奇心,这个老十四还会编书?
想到这里,康熙脸上已是露出了笑容,微微颌首道:“西学应用甚广,大清确实该着手培养自己的西学人才,从孩子抓起,循序渐进,这个想法很好,二、三十年后,大清定然会人才喷涌,只是,朕怕是看不到那一天了。”
这话,胤祯就不好奉承了,要说康熙还能再活二、三十年,自个都觉的肉麻,他忙换个角度奉承道:“皇阿玛,大清的百年盛世,人才鼎盛,都是由皇阿玛一手奠定的基础。”
“好!说的不错。”康熙已是微笑起来,稍后,他才道:“朕看京城的希望义学规模扩大了不少,这义学也不必局限于那么几个地方,湖广、晋鲁之地也增设几所,不能造成人才失衡,江南独盛的局面要逐步打破。”
胤祯听暗自佩服不已,康熙这是看出了西学的发展前景,开始为平衡今后朝廷的局面而未雨绸缪了,时时刻刻从大局着手,才是他要学习的,他忙欠身道:“皇阿玛高瞻远瞩,圣虑深远,儿臣受教,定将义学逐步推广至每个省府。”
康熙甚是欣慰的点了点头,而后又沉吟着道:“兴西学,于国而言,有利亦有弊,随着海外领地的扩展,显然是利大于弊的,不过,其弊端亦不能轻忽,兴起之初,便须未雨绸缪,在炼钢炼铁、火器铸造、船舶制造等方面皆必须要严加管束,形成制度,以免给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
胤祯心里也清楚,兴西学是把双刃剑,但却是不得不兴,否则便是落后挨打的局面,闻听康熙叮嘱,他神色肃然的说道:“皇阿玛放心,儿臣必定摸索出一套防范森严的管理之法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