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达成(1 / 2)

锦绣绒华 贰柒柒柒 1160 字 19天前

过了几日,琨宁来信了,汪岐兰拆了信念给吴勉听,信中果然提及翰林院接到两封谏言,分别来自淮南和广州。

淮南上书的是一名举人,说久慕文渊阁藏书,囊尽天下大观,苦于不得阅,望宫中刊印《文渊阁全书总目》,士农工商均可依此书目,知世上著作多广,按图索骥,寻求所需之书,当然,若宫中愿意翻印自是最好,必启民心智、普惠世人云云。

广州一名从事外贸的儒商,也进了一言,称其与洋商交道久矣,洋商对我大金国,表面恭谨,实则睥睨,自视母国文明先进,却视大金国落后腐朽。殊不知我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先人智慧亘照古今。岭南较之江浙,文风稍逊,他愿与众商人一起,自筹资金,营建藏书楼,供当地民众免费借阅,弘扬我大金国文化博大精深,诚服四方番邦蛮夷,乞愿皇上开放文渊阁藏书,刊流天下,以飨世人。

琨宁信中说,此两则消息,吴勉必心有戚戚,故特来信告知。

吴勉和汪岐兰看完信,明白广州儒商之举的背后,必有永璐的朋友完颜的操作。想不到,完颜如此能耐,竟能策动一帮商人,果非一般人等。

吴勉早打好了腹稿,口述给汪岐兰书回信,言明以上两位启发了他,将文渊阁之书束之高阁,不若流传天下,文渊阁的维护需要经费,以阁内藏书为蓝本,进行刻印,专营精善本,面向民众销售。以文渊阁之名,获利定不是难事,所营收入部分用以维护文渊阁日常,余下充入内务府,且顺应民意、福泽世人,岂不一举三得。若是委托于京城几家大书斋刻印,合作分成,不用投入成本,便可收益,亦是一条通途。他愿自荐作校审之人,严审版式、雕刻等,使所出之书不坠文渊阁之名云云。

同样的,吴勉和汪岐兰还另拟了一封信给王捷掌院,将同样的建议附上。

翌日两封信一同寄出,一件大事开了幕。吴勉心中既忐忑又希翼,开始了对京城来信的期待。

时光匆匆,园子里的花事告一段落。琨宁和王捷的回信陆续到达。

琨宁信中提及山东的一位孔子后人亦向翰林院提出了与淮南举人和广州儒商一样的建议。近期接二连三,而且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身份的人均有此意,充分引起了翰林院的注意。王捷掌院拟近期在院内开会,讨论其实施的可能性,或许之后会针对此事有所奏议。琨宁在信中肯定了吴勉的想法,称会找合适的机会向皇上进言。

王捷的信口气要谨慎的多,说吴勉的提议可以考虑。翰林院将经过周密的研讨,进一步确凿可操作性,制定出章程,再向皇上禀报。

二人的态度对吴勉来说都是好消息。反正吴勉近期唯有养伤,不急于一时,只安心静待便是。

……

四月,吴勉和凤姑的伤都将养的差不多了。

吴勉这几日急切的很,恨不能立刻拆了绑带,回京城去。因为听闻王捷掌院已经向皇上正式启奏,皇上没有立即回应,说待他考虑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