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四百六十六 司马懿忧心忡忡(1 / 2)

作为一个集权帝王,郭瑾的态度至关重要。

他如果扛住保守派的冲击,就能稳住国内既定的局面,不会让这么多年来的革新成果付诸东流,可以进一步提高国家财力。

如果他撑不住,他动摇了,问题就大了。

皇帝动摇,臣子们一定纷纷动摇,这对于势力还比较弱小的革新派来说,是灭顶之灾。

这非常考验郭瑾作为一个皇帝的政治定力和政治眼光。

能否坚定支持商业的部分发展,坚持当下的模式不改变,不打压革新派,不顺应保守派的要求改变魏帝国的局势,那全看郭瑾的魄力。

所以说,这一波经济危机带来的最大影响不是经济影响,而是政治影响。

对革新派巨大的打击会使得魏帝国刚刚发展建设起来的脆弱的商业模式遭到严重冲击。

也会对郭鹏定下的【走出去】战略造成冲击,这是郭鹏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这是郭鹏的逆鳞。

是他不容触犯的地方。

谁敢对这一成果动手,就是在找死。

那么多年的努力,就为了让魏帝国的人们打破既有观念的束缚,努力的往外冲击,走出一条活路,而现在,保守派极有可能顺着这场经济危机把矛盾扩大,直指郭鹏制定的战略。

那就是郭鹏不能忍受的事情了。

他觉得郭瑾也不会接受这样的事情出现——他的弟弟们还要往外送呢。

现在,还是要看一下局势将如何发展。

还有,他还要不断引入优秀的有革新倾向的官员进入中央,扩充革新派的政治势力,以便于在未来郭鹏死后还能继续维护他的改革成果。

曹昂是体会不到郭鹏的忧虑的。

同样,在一边旁听的郭承志也体会不到。

但是,事情的确如同郭鹏所预料的那样发展起来了。

经济危机是随着商路蔓延的,镇西都护府的危机过后,紧随其后的就是北庭都护府和安南都护府的危机。

从两府最西边的城市内出现第一户坚持不下去选择破产的酒肆或旅店开始,这个破产就像是形成了浪潮一样,开始在城市内波及,也开始向其他城市波及。

规模小的,资本弱的,吸引不了什么客户的? 连着十好几天没有客户上门,实在坚持不下去,纷纷关闭店门选择倒闭。

然后去官府求爷爷告奶奶? 让官府不要抓捕他们? 不要为难他们? 他们会想尽办法偿还贷款,只求官老爷们给他们一点时间。

官员们一开始也是毫无准备,只觉得是寻常情况? 本身也没必要为难这些人。

所以与他们定下时间? 约定限期,在限期之前把贷款偿还就没问题。

但是随着这样的来问的人越来越多,官员们觉得问题不对劲? 开始往上报? 让各县县令、县长知道这个事情。

等县令县长们知道这个事情之后? 就轮到诸葛亮和司马懿知道这件事情了。

不过此时此刻? 他们早就对这样的事情有了准备了。

在这样的事情发生之前? 他们已经提前完成了朝廷布置的任务? 做好了应对冲击的准备。

该说不说,要不是朝廷提前通知他们做好准备,要是现在才开始做准备,北庭都护府和安南都护府的情况要比现在糟糕得多。

尽管做了准备,可还是有诸多店铺经营不下去而倒闭。

可想而知? 要是没有之前的准备? 现在倒闭的店铺要多得多得多。

诸葛亮那边是郭鹏抵达的之后告诉他的? 诸葛亮自己也预料到了些许的情况。

司马懿也一样聪明? 从蛛丝马迹中推断出了危机即将到来,之后又得到了朝廷的警告,便着手准备限制商业。

两人的手段并不一样。

发展商业很困难? 要从头开始,带上轨道了就轻松一些,限制商业也是同样的,下令各地驳回开店申请,还要关掉部分店铺,这执行下去也是困难重重。

和山北道的北庭都护府比起来,山南道的绿洲数量多一些,但是也更为破碎,发展农业的难度更大,更需要依靠商业发展经济。

加上司马懿的紧迫感和焦虑感,他发展起来比诸葛亮还要努力,还要激进。

当初司马懿得知诸葛亮那边的赋税收入比他高,他更是决定采用了诸葛亮的发展模式,也大力发展服务型城市,吸引更多的商队走山南道而不是山北道。

他焦急的追赶着诸葛亮的步伐,生怕自己被他甩下太远。

结果危机来临之前,他面临的局势比诸葛亮面临的局势要更加险峻。

驳回申请倒不难,直接不批复,就能堵住那些人。